在光伏系统设计中,合理设置组件间距(Pitch)不仅影响遮阴损失和系统发电效率,也直接决定了支架排布、土地利用率和成本投入。PVsyst作为光伏仿真软件的重要工具,提供了详细的间距模拟机制及遮阴仿真逻辑。围绕PVsyst模拟间距,PVsyst最小间距仿真在哪里这一核心问题,本文将从建模逻辑、参数设置位置及实用场景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讲解,帮助使用者高效掌握空间配置参数的配置方法。

一、PVsyst模拟间距设置方式详解
在PVsyst中,“间距”通常指相邻两个组件排或Tracker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这个值被称为Pitch,主要用于计算系统的GCR(地面覆盖率)和回追角度。设置方式因跟踪方式和场景建模方式而异。
1、固定倾角系统的间距设置
若选择“固定倾角”系统,在设计步骤中进入“Orientation”面板,用户可以直接填写“Pitch”值来设置组件排间距。该值决定组件排是否产生遮阴重叠,并影响每日不同时间段的有效受光面积。
2、单轴跟踪系统的Pitch管理
对于“Horizontal N-S axis”这种单轴跟踪结构,PVsyst提供了更为复杂的控制逻辑。需进入“Shadings”部分中的“Backtracking management”工具,在此界面选择两个参考排,通过PVsyst自动计算相邻排之间的Pitch。系统会根据设置自动调节每排Tracker的倾斜角度,避免遮阴。
3、3D场景模式下的实际场景模拟
在使用3D场景布置(如通过PVC或Zone填充)时,Pitch主要通过组件排布时定义的“Row Spacing”体现,实际模拟结果则来自组件排之间的真实间距。此模式下若有遮阴误差或间距不均问题,PVsyst会在报告中提示结构性穿透或非标准间距。
二、PVsyst最小间距仿真设置位置说明
最小间距控制主要影响遮阴计算的精度和回追功能是否生效,在PVsyst中有多个入口用于设置或调整此项参数。
1、Backtracking管理器中选择参考组件排
在“Shadings→Backtracking management”中,用户需手动选择参考组件排,PVsyst会显示每排组件之间的Pitch值。系统推荐设置不小于2厘米的组件间最小距离,否则在遮阴分析中可能被标记为结构碰撞。
2、使用Unlimited Trackers模式配置间距
该模式在“Orientation”中启用,适合快速批量仿真不同Pitch带来的系统性能差异。此处直接输入Pitch值,PVsyst会根据输入的间距模拟光线追踪和遮阴过程,但不支持CAD导入的Shade Scene。
3、Shade Scene导入后如何控制最小间距
如果使用了自定义CAD场景(如SketchUp生成的3D模型),系统将在“Shading Scene Construction”中读取模型尺寸,间距由模型本身控制。此模式下建议通过“Zone填充+Array布局”方式进行排布,系统会自动检查间距是否满足最低间隔。
4、报告校验与间距验证
生成仿真报告后,在Loss Diagram中查看“Near Shading Loss”,若间距设置不合理会造成Shading Loss值异常升高,需返回Shade Scene重新定义Pitch或重新配置Backtracking参考排。

三、间距设置与实际光伏项目的仿真误差控制技巧
精准的Pitch设置不仅仅是数字填空,更关系到实际项目建设前的仿真准确度。在不同类型光伏电站中,合理选择PVsyst建模模式与间距策略至关重要。
1、对比模拟模式的仿真误差影响
Unlimited Trackers适合早期多方案对比,修改间距参数灵活,但不能体现地形起伏或障碍物影响;而3D场景+CAD模型更贴近现场,可直观看到遮阴关系,但若间距未精细化输入可能出现仿真误差。
2、推荐实操流程
在设计阶段先使用Unlimited模式扫描不同间距下的PR与Shading Loss值,再进入3D建模阶段导入CAD方案,精细调整Row Spacing并在Backtracking工具中重新校准参考排间距,最终生成可用于施工图纸的数据报告。
3、实用工具辅助优化设置
配合Google Earth地形图可预判Tracker布置区域坡度,再用AutoCAD生成场布CAD图导入PVsyst;同时通过Batch Mode批量修改Pitch参数,测试最优土地利用率与遮阴损耗平衡点。

总结
PVsyst模拟间距,PVsyst最小间距仿真在哪里这一问题本质涉及光伏系统在设计阶段对间距与遮阴的综合优化,而PVsyst通过不同建模方式提供灵活的参数设定通道。只要掌握各模式中间距的设置逻辑,并结合实际地形条件合理规划排布方案,就可以极大程度提高系统能效并降低遮阴损失。在工程实践中,间距仿真不仅是一项数据输入操作,更是设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